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证券之星 赵子祥
7月9日,汉口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,被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罚款123万元,相关责任人同步受罚。这已是该行近年收到的又一张大额罚单。
证券之星注意到,2024年以来其因信贷审批、贷后管理等多环节违规累计被罚超670万元。业绩层面,该行2024年营业利润同比暴跌76.7%,利润总额降幅超八成,尽管营收微增3.3%,但成本高企与风险拨备增加持续让利润空间承压。
与此同时,资产质量也迎来考验,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升至2.87%,拨备覆盖率降至148.66% 触及监管红线,合规漏洞频现与经营数据疲软交织,反映出这家区域城商行正面临多重挑战。
涉反洗钱违规被罚,合规防线屡受冲击
7月9日,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政处罚信息显示,汉口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、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,被处以123万元罚款,时任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宫某华、网络金融部专家甘某芳也因相关责任分别被罚1.4万元、1万元。
据了解,违法行为类型中的“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”、“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”违规行为出自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九条“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和实施客户身份识别制度”。
对于银行业而言,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的基础防线,汉口银行在此环节的失守,意味着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洗钱通道,不仅破坏金融秩序,还会使自身面临巨大法律与声誉风险。
在金融监管对反洗钱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,此类违规行为频发,反映出该行合规文化建设滞后,内部风控机制未能有效嵌入业务流程,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表面制度,未转化为实际执行行动。
证券之星注意到,除此次百万罚单外,就在一年多前,汉口银行也曾遭到超百万元罚单。2024年4月,因多项违法违规事实,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处以485万元罚款;7月,硚口支行因涉嫌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,被罚140万元;10月,鄂州分行因项目资本金审查不到位,被罚款45万元。
这些罚单涉及信贷审批、贷后管理等多个业务环节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口银行在业务流程中合规风险防控失效。
营业利润大幅缩水,资产质量承压
汉口银行成立于1997年12月,现有各类机构200余家,员工5000余人。机构实现湖北市州全覆盖,在省外设有重庆分行,控股设立了2家村镇银行。至2024年12月末,全行表内外资产规模6737亿元。
业绩表现方面,汉口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,合并口径下,营业利润从2023年的5.85亿元暴跌至1.36亿元,同比降幅高达76.7%;利润总额从5.77亿元降至1.08亿元,同比下降81.3%。尽管营业收入实现微增,2024年合并口径营业收入88.49亿元,较2023年的85.67亿元增长3.3%,但成本高企与风险拨备计提也在相应增加。
年报显示,成本收入比虽较2023年微降,但仍处于33.32%的较高水平,反映出该行成本控制能力不足。
资产质量方面,2024年,汉口银行合并口径不良贷款率升至2.87%,较2023年的2.61%增加0.26个百分点,不良贷款余额也随之增长。拨备覆盖率从2023年的162.63%降至148.66%,已经低于150%的监管红线,虽然当前监管政策允许银行根据自身风险状况和业务特点在120%-150%区间内灵活调整。
但不良率上升,说明信贷资产风险加速暴露,而拨备覆盖率下滑,反映出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减弱。
从贷款结构看,公司贷款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建筑业、房地产业合计占比超30%,这些行业在宏观经济调整期面临较大经营压力,还款能力下降,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领域。银行对这类行业贷款集中度过高,却未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与缓释机制,在行业风险传导时,资产质量很可能受到冲击,且后续如果不良继续攀升,拨备缺口将进一步扩大,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持续经营能力。
汉口银行当前面临的困境,是合规管理、内控建设与经营发展多方面问题的集中爆发。要走出困局,短期需强化合规整改,完善内控机制,重塑合规文化。同时,如何优化资产质量,提升拨备覆盖率,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(本文首发证券之星,作者|赵子祥)